【编者按】2016年5月24日至27日,由清华大学朱文一教授为组长,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教授级建筑师孟建民院士、华东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黄秋平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韩冬青组成的视察小组,对河南大学建筑学本科教育进行了评估视察。5月27日,视察组向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时任常务副校长赵国祥、副校长刘志军反馈了评估视察情况,双方进行了愉快的交流和沟通。河南大学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教师们敬业的育人精神、学生积极的优良学风、毕业生的突出表现,给专家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月6日,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下发《关于河南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结论的通知》,河南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通过,合格有效期为4年。
2016年6月6日举行的河南大学2016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校党委书记关爱和赞扬土木建筑学院办学的“执着”,高度肯定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以下为全文转载关爱和书记讲话。
——关爱和书记在2016届本科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又是一年春风桃李,又是一次毕业花季。初夏的六月,又一届莘莘学子学成毕业,等待精彩的放飞;又一批河大校友告别校园,拥抱崭新的生活。我们作为满园桃李的耕耘者,作为百年名校的留守者,惜别之情挂在眉梢,自豪之感溢于言表。与同学们惜别,要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我在反复斟酌中拈出两个关键词:“至善”、“执着”,与同学们共勉。
至善,是我们校训中的核心词。河南大学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作为校训,其中“明德”的主要指向是个人修身,“新民”的主要指向是社会责任。至善是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合一,所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最崇高的目标。
至善作为一种境界和目标,并不避讳对物质世界的追求。对吃穿住用生存条件的需求、对健康惬意自在富有生活的憧憬、对和谐美满幸福家庭生活的孜孜以求,这将成为每个生命个体存在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和能量。至善作为一种境界和目标,更是对美好精神世界的向往。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有浩荡无比的思想能力,有斑斓多彩的感情世界,有把握思想情感的理性力量。
以至善作为人生的境界与目标,需要明德修身。明德修身第一要敬畏知耻,在天地人寰中,把握底线;第二是心力强大,在纷纭繁杂中,淡定从容;第三是厚德宅仁,在滚滚红尘中,激浊扬清。
以至善作为人生的境界与目标,还需要奉献社会。中国传统士人讲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是明德修身;治国平天下,则是社会责任。西方对知识分子的界定,是既具有专业知识,同时又具备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的价值标准的能力和精神。仅有专业知识,不可称为知识分子。在东方与西方的价值观中,对读书人都有自我道德完善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双重期待。
至善的境界目标描述起来很玄远,但看看我们身边的榜样是如何去做的,就会豁然开朗。
张晓晖是我校外语学院德语老师,他的专业是德语教学。这位80后的年轻人,发起母亲助学金10年间,个人捐款15万元,募集捐款110万元,资助2000余名贫困学生,30余次到山区支教。一个80后,吃穿住用的生活条件并不丰厚,但他把工资收入用在贫困学生身上;一个德语教师,在辛勤教学的同时,向社会提供服务,向贫困孩子奉献爱心。这就是至善的风范。
我校1944年毕业的校友胡佩兰,求学时期与河南大学经历颠沛流离。70岁退休后,在街道诊所当坐诊医生。她不缺钱,因为她的儿子胡大一是我国最著名的心脏病专家。她追求的,是用医术为社会服务。2013年,老人家当选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2014年1月,98岁的胡佩兰大夫在家中去世。老人家最后的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用医术服务奉献社会,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这就是至善的楷模。
以至善为矢志,又当以执着为津梁。张晓辉、胡佩兰对至善的追求,充满执着。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院、我们的老师同学对至善的追求,都体现出河大人特有的执着精神。
学院5月底刚刚通过国家的专业评估。我们国家的建筑执业标准已经和世界接轨,通过国家专业评估的学校,今年毕业的学生就可以在毕业证上加盖一个特有的标志,一个在国际建筑行业都认可的执业标志。这是一个值得全校为土木建筑学院点赞的事情。
土木建筑学院在河南大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得益于坚持和执着。我清楚地记得,土木建筑学院成立10周年之际,时任系主任的米新宾教授在主席台上说到艰难动情之处大哭,此情此景让人难忘。以建院10周年为新起点,学校和学院更加注意人员学历层次提高,注意办学条件的改善,这才有了今天专业评估的顺利通过。
专家评审后给我说,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座谈会给他们两个想不到:一是想不到你们从第一届毕业生代表到最近一届毕业生,一年不落,来得那么齐,那么有集体主义精神。二是想不到你们的毕业生对母校那么热爱。专家组让历届毕业生用一个词组概括对母校的印象,大家用得最多的描述词语就是“坚韧”、“执着”。每个学院的发展都可以讲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执着的故事。这是我们办学精神的底色,也是我们重要的思想财富。
新闻学院的常萍老师以30余年的讲台上的执着,告诉我们,生命中还有诗和远方;教育学院的李申申老师,连续三年获批国家社科项目的成绩,让我们知道年过华甲之后的执着,也会有厚积薄发。
我们的学校,生源是最好的生源,校舍是体面的校舍。我们没有让人羡艳的桂冠,没有可以夸耀于人的名分,我们不必因此而妄自菲薄。我们希望每个河南大学的毕业生,都是一张名片,用各自的成功,证明河大办学的质量;我们也希望各位在以后填写毕业院校时,毫不犹豫地自豪地写下“河南大学”四个字。河南大学的名分,写在共和国河流山川上,写在老百姓口口相传中。
当然,河南大学也需要发扬坚韧执着的精神,向至善的境界与目标继续前行。坚韧执着缘于自信。我们自信我们过去、现在都是可圈可点的,自信我们的将来更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浩浩荡荡的现代化大潮,需要更好的教育支撑。在中国创建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我们不甘平庸地跟上,就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刚刚走过了五千年。东西方都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的财富、繁荣、文明曾长期领先于西方,但现代文明是从西方开始的。现代文明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其在当下世界,也造就了很多悖论。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和平崛起,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给各位提供了一个广阔无垠的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你们的世界,你们的人生,会因为这样一个变化多端的时代变得与众不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愿以“至善”“执着”四字,与同学们、同事们及我们的母校共勉。
近期,有一首毕业生同学们自己创作的歌流传于学校,请允许我断章取义地截取歌词,作为我发言的结束: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满古老的礼堂,
花园里总有种声音,弥漫在耳旁。
花开花落,人来人往,
这里总有能让你驻足的地方。
记住所有祝福的话,
让他陪你过每个春秋冬夏。
分别时,母校有这种歌的传唱,有这种情的传播,的确让我们感觉到很幸福。记住:2016毕业季,“以至善为矢志,以执着为津梁。” 我们曾相约河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