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学院是河南大学重点发展的一个工科学院,也是学校提出“强理振文、新工新医”办学新主线后第一个转型的工科学院。1931年5月由土木水利专家、时任河南大学校长许心武先生倡议创办土木系,任命瞿文琳为第一任系主任,1934年该学科并入北洋大学。1946年著名水利专家严恺担任国立河南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并进行恢复重建,但由于战乱等原因不久即中断办学。解放后土木专业和水利专业分别并入湖南大学和武汉大学。1988年学校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设立了工艺美术与建筑工程系。1994年元月,将工艺美术专业分出,独设建筑工程系。2002年4月成立土木建筑学院,2024年5月更名为建筑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建筑工程系、路桥工程系、建筑学系、地下空间工程系四个教学单位。有河南省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轨道交通智能建造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历史建筑智能保护与修复工程研究中心、开封市不可移动文物修复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开封市特殊土改性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封市工程修复与材料循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等省市校科研平台与机构。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4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和建筑学专业均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下设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空间工程3个方向,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为新工科专业;同时为探索学科复合交叉“2+2”育人新模式,与软件学院联合,在软件工程专业增设了数智空间和工程智能软件2个方向。学院有土木工程、建筑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土木水利、工程管理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历史建筑保护交叉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顺利通过教育评估,土木工程专业入选河南省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河南省工程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形成了“空间大跨结构”“地下空间与特殊岩土”“道路与桥梁工程”“历史建筑与土遗址保护”和“建筑历史与理论”等多个学术群体。
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专业教师92人,其中“卓越人才”1人,省特聘教授1人,学校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14人,副教授36人,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实验师4人,中国建筑学会第十届青年建筑师奖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2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骨干教师7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具有博士学位64人,国家注册建筑师5人,国家注册结构师12人,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1人,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5人,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1人,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1人。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以中青年为主的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历届党政领导和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目前在院本科生规模近1000人,研究生500余人,各类学生3000余人。学生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建筑设计和建筑模型制作大赛、全国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以及中南六省土木工程专业结构设计竞赛中屡获大奖。
学院着力于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加强科研工作投入力度,切实提升办学竞争力。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省级科研项目80余项,共获批校级以上教改项目35项,获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教改项目和质量工程项目11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出版专著、教材22部。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00余篇。授权专利25项,我院教师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南京长江五桥、郑州地铁、新郑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中,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标志方案设计说明:
1.标志主体选取“建筑”的英语“architecture”的开头字母A为主要变形设计,并在此形的基础上赋以汉字“建”字的立体变形,使其外形即酷似一幢建筑大楼,又酷似一艘扬帆起航的船,寓意建筑工程学院正承载着建筑工程学子扬帆启航,驶向理想彼岸。
2.标志中的“建”字中间还变形出“工”字即形似建筑工程学院的系馆建筑的外形,又展示出建筑工程学院的专业内涵。
3.标志外形为圆形,寓意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员工团结奋进,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外圆双圈设计延用河南大学校徽设计元素,寓意学院在学校“双一流“办学宗旨下的新工科特色。
4.标志选用深红色,寓意着建筑工程学院有着沉稳的历史底蕴。
建筑工程学院院字由河南省书法协会副主席、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赵振乾亲笔题写。
院风:团结 勤奋 踏实 创新